首頁| 論壇| 消息
主題︰好文重溫:香港流行樂壇回顧 (黃霑博士論文)
回帖︰七、造星運動的肆蔓引致香港樂壇式微
  
  在四大天王橫行之時,仍有一些新秀不斷地發出挑戰,陸續有近十人曾被封為“第五天王”,但這些第五天王們沒一個能持久,都紅了一陣就沉寂下去,其中不少是很具實力或潛質的。
  
  劉錫明和張衛健 分別於1991年和1992年出道;當時都已主演了無線電視臺數部電視劇並開始走紅;處女作《是緣是債是場夢》和《真真假假》都打上排行榜榜首(這非常難能,尤其對於新人來說);都被評為當年度最佳新人;首張及次張唱片都有白金銷量。這兩位走勢大好的新人,各自推出了幾首流行了的歌曲後就銷聲匿跡。張衛健倒是還常在電視上露面並於今年重出江湖,而劉錫明,大家似乎已經把他忘了。
  
  臺灣四小天王 這指臺灣四名英俊少年林志穎、吳奇隆、蘇有朋和金城武,他們都在臺灣成名後分別於92至93年間殺奔香江,其中尤以林志穎和吳奇隆走勢最好,一度逼近四大天王,吳奇隆還專門學習粵語並推出過粵語唱片且銷量甚佳。但不久又分別退返臺灣,眼看即將掀起的一場風暴自然消亡。
  
  許志安 許志安的名字從一開始兩人剛冒頭時的一首合唱歌《其實你心 有沒有我》便鄭秀文粘在一起了,在遍地英俊小生的那個時候,許志安獨特的歌喉另闢蹊徑,慢慢走紅,他是除李克勤外被叫得最多的“第五天王”。許志安的發展一直還算順利,沒有大的波折,現在還穩居一線歌手行列。
  
  梁朝偉 梁朝偉早年是與劉德華、黃日華齊名電視界的五虎將之一,是八十年代後期香港電視界的第一小生。他在電影方面也成就非凡,獲過兩次影帝和兩次最佳男配角,最近更榮登康城影帝寶座,是獲此殊榮的第一位中國人。梁朝偉早已八十年代還在演電視時便已推出過兩張粵語唱片,但成績不如人意--與劉德華一樣。1994年梁朝偉在臺灣推出一張國語唱片《一天一點愛戀》,以難看的前衛形象(穿鼻環、滿面鬍鬚、拖地長裙。老實說看了多年他的演出,這種造型我十分的不接受)出人意表一舉成功,並象郭富城一樣殺出香港,大獲成功(對於這種“曲線成名”實在不知該如何解釋)。但梁朝偉不久後又沉寂了,去專心拍他的電影,據說最近他又想第三次出山。
  
  鄭伊健 鄭伊健初出道時也是演電視劇,唱歌直到1996年初的《直至消失天與地》才闖出名堂來,隨後的《一個為你甘去蹈火海的人》紅遍香江(此曲據說當時由於伊面拒絕了無線電視臺的一部新戲,而被踢出當年的十大金曲)。鄭伊健在九十年代後半期是除四大天王外最吃香的男星,但去年因“雙琪奪面”事件聲價暴跌,令人殊為婉惜。
  
  各類新星舊星均無法突破四大天王形成的“勢力網”,而四大天王全力拼搏幾年後有所鬆懈,唱片質量有較為明顯的下降,而接班人卻遲遲未露端倪。這時卻有一股暗流正在進行蘊釀,走另一條路的造星運動不久大規模展開。
  造星運動的興起,卻須由四大天王說起,黎明和郭富城便是造星運動最成功的得意之作。經過唱片公司一系列精心的形象包裝,這兩位英俊小生一洗前幾年在電視界的失意,迅速崛起成為萬千少男少女的偶像,這兩位是所謂“偶像派”的最初代表人物。之後兩人在牢固的基礎下穩步發展和進步,實力日進,成就有目共睹。
  受此鼓舞,各大唱片調整戰略,以忽視唱片質量的重大代價,全力投入新星的形象包裝。於是一批俊男美女粉墨登場,宣傳攻勢一浪強似一浪,在人們尚未明白是如何一回事的時候,一位新的偶像已經成功誕生!這種勢態在九十年代後幾年幾乎成為每一家唱片公司推出新星的唯一手段(例外的不多,陳奕迅算一個,而蘇永康早已八十年代末便出道了)。其中典型的,以此君為最:
  
  謝霆峰 謝霆峰出身明星世家,父母都是香港演藝界的著名人士,其父謝賢更是香港家喻戶曉的巨星級人馬,諸多演藝界巨星如曾志偉、汪明荃是他的契爹契媽。1997年,謝賢夫婦突然鬧離婚,驚動眾多傳媒,隨後事態擴大,愈演愈劇,一宗家庭糾紛成為舉港矚目的事件。其間夫婦二人分別多次公開稱讚其愛子謝霆峰,並稱其為此事件的唯一受害者(正常情況下確實如此),使謝霆峰成為一時新聞人物。次年初的十大中文金曲頒獎典禮上,第一位上臺表演的嘉賓便是這位長相俊秀的年輕人。隨後不久,18歲的謝霆峰正式推出自己的第一首打榜歌曲《壞習慣》,宣傳鋪天蓋地而來,天天見報,一名全新的偶像就此大功告成。唱片公司利用謝霆峰的家庭問題作鋪墊(回頭想來,我對離婚事件的動機不由略感懷疑),充分利用其與娛樂界的非常關係,宣傳工夫入絲入扣,令人叫絕。不過藉以衝鋒的一系列歌曲都不是什麼特別的好歌,似乎至今還沒有能廣泛流行,人們記住的是唱歌的人而不是歌曲,這本身就是對這個樂壇最大諷刺。謝霆峰這幾年相當努力,不僅在電影界相當活躍,而歌曲不少是自己操刀作曲填詞,頗有潛質,但他還需要更多的著名歌曲來成為一名真正的歌星。而且一開始太順利的發展不一定對將來有利,不久前的無線封殺事件應該引起足夠警惕。
  
  以九十年代末四位英俊小生(即所謂四小天王)陳曉東、古巨基、古天樂和謝霆峰而論,他們真正能“紅”的歌曲屈指可數,這是他們與黎明和郭富城最大的區別。黎郭二人雖然也以包裝的形象成名,但這只是輔助手段,主打的還是歌曲。大家都知道黎明和郭富城的成名作分別是《相逢在雨中》和《對你愛不完》,這是香港樂壇兩首經典名曲,而他們也一直在推出人們耳熟能詳的有名歌曲。而“四小天王”則不然,誰能說出他們的“成名曲”分別是哪一首?不能!因為他們根本沒有成名曲,歌曲反過來是造星的一種輔助手段。除了他們的鐵杆迷,誰能哼幾句他們的歌曲?沒幾句吧?
  這就是與以前不同的歌星,是為了做“星”而唱歌,不是因為唱歌而成為“星”。重複一句:“使人記住的是唱歌的人而不是歌曲,這本身就是對這個樂壇最大諷刺!”
  
  
  後記
  
  第七節拖而近兩個月才重新執筆,不是不能寫,是不想寫。一則這已超出本站“老歌”的範疇,二則對自己並非太過熟悉的東西不想隨便說話,因為95年以後我對香港樂壇的關注越來越少了。即使幾位最王牌的歌星,如鄭伊健、陳慧琳之類,也只識得他們幾首主打的歌曲--其他的歌不是不聽,而是聽過後實在沒法下留下印象。1999年的十大金曲,聽過好幾次後還是大半的歌哼不出來,關鍵就是沒印象。
  也許,是因為十年前每天守著電視或收錄機等待新歌、每週追著排行榜的狂熱已經過去;也許,是成年之後比當初少年時更成熟分析事物--包括每一首新歌;更也許,是不能拋卻那些伴我成年的首首舊調--因而厚古薄今。總之在我的耳中,1999年的十大遠遠不及八十年代甚至九十年代上半期的一個季選,那時即使一個季選,我都婉惜地看到好幾首心愛的歌曲落選,現在想找到一首“心水歌”也很不容易。
  前面的文章將香港歌壇衰落歸咎於過於商業化的造星運動,認為唱片公司喧賓奪主,忽視唱片質量而將能量投向更易見利的偶像包裝,以商業利益犧牲音樂,這是燭光個人的看法。此外,燭光認為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即歌曲原創化。
  八十年代中後期至九十年代前期是改篇歌曲氾濫的時代,當時除了樂壇和個別創作歌手外,其他歌手尤其是大歌星有很大一部分的歌改篇自歐美、日本等,而以日本歌最多。這和前輩音樂人如顧嘉輝、黎小田等退休或半退休,香港後起之秀創作能力不足,數量和質量下降有關。1993年,香港歌壇的創作人聯合各大傳媒掀起一場倡原創的運動,並確定每年的十大金曲從此不接受改篇作品(此事因葉倩文入選十大的《女人的弱點》一曲是否屬原創問題引起過一場不小的風波:葉認為此曲是日本名手Charge&Aska為其創作的,當然是原創;但Charge&Aska卻在SALLY推出《女人的弱點》之前不久自己推出此曲的日文版)。香港樂壇損失了這一大片的歌曲來源之後,本地的創作人卻沒有表現出能填補此空缺的實力,歌曲質量大幅下降自然在所難免
下一樓›︰GD...有王傑
‹上一樓︰五、四大天王統治九十年代樂壇
  
  在張國榮、林子祥、梅豔芳退出樂壇之後,香港 ..

查看全部回帖(6)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