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appledaily
外娛企劃:解構 IMAX 3D
2010年01月22日
荷李活科幻巨片《阿凡達》( Avatar)成為城中話題,大家都爭相要欣賞 IMAX 3D立體版,但很多人都對何謂 IMAX 3D一知半解。 IMAX跟 3D其實是兩種不同技術, IMAX是一種已有 42年歷史的高清攝影及放映系統, 3D則是指立體影像,兩者直至近年才混合使用於主流電影。撰文:王珈楠
現時常常掛在口邊的 IMAX,其實是一個攝影及放映格式,是 Image Maximum(最大影像)的縮寫。平時我們欣賞的商業片一般由 35毫米菲林拍成, IMAX採用的菲林面積為 70毫米,換句話說影像更巨型,解像度亦更高。此技術於 1967年由加拿大一間公司開發,開發時旨在針對大型展覽會的投影系統。
由於菲林面積大的關係, IMAX所用的攝影器材及播放銀幕也屬特製。 IMAX戲院的銀幕可高達 25米,分為大銀幕及天幕式。音響方面則採用 6聲軌,標準裝置合共 44個喇叭。
250磅巨機難用
IMAX攝影機重達 250磅,在電影製作的物流上造成不少限制,加上成本高昂,因此初期 IMAX只有大型博物館及科學館採用,所製作的電影也是作長期播放的紀錄短片居多。例如美國太空總署( NASA)就於 70年代將 IMAX攝影機帶上太空,拍攝外星情況作研究及分析用。
至 90年代中期終於有《阿波羅 13號》( Apollo 13)等主流商業片在 IMAX戲院放映,但這些電影並非用 IMAX攝影機拍攝,而是用一種名為 DMR技術將原本的影像「谷」大。
直至 08年的《蝙蝠俠─黑夜之神》( The Dark Knight)才是首齣用上 IMAX菲林拍攝的商業長片。但由於攝影機實在太巨型,導演基斯杜化路倫( Christopher Nolan)只能用來拍該片的其中 8場、合共約 30分鐘的戲份。去年的《變形金剛狂派再起》( Transformers: Revenge of the Fallen)也用上 IMAX攝影機拍攝了 3場動作戲。
金馬倫雙鏡拍戲
近期由占士金馬倫( James Cameron)執導的《阿凡達》引發全城搶購戲票的 IMAX 3D電影,是於近年才成功研發,原理是用一部裝置以人類眼睛距離、即平均 2.5吋作比例的雙鏡頭攝影機拍攝,當觀眾帶上立體眼鏡時便會看到立體幻覺,之後金馬倫再將立體影像,轉成 IMAX 3D播放。
話你知:香港 3影院有 IMAX
IMAX在香港並非新鮮事, 1980年太空館建成時館內已裝設 IMAX天幕式影院,但當時只有 2D的技術,及後首間 IMAX 3D戲院於 07年 6月九龍灣 MegaBox開幕,首部於本港播放的 IMAX 3D電影乃當時 6月上映的《愛熊貓》,加上去年全港第 2間商營 IMAX戲院在尖沙嘴 iSquare開設,現時香港共有 3間 IMAX戲院。
IMAX小錦囊
1.IMAX是一種拍攝及放映系統,不等於 3D立體技術。
2.IMAX帶來更巨型的畫面及更高清的畫質。
3.港首個 IMAX影院於 1980年在太空館設立。
4.以 IMAX拍攝的商業片,暫時只有《蝙蝠俠——黑夜之神》及《變形金剛狂派再起》。
5.《阿凡達》非以 IMAX拍攝,而是後期將數碼立體映像轉成 IMAX 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