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大時代》】劇本3度被拒 大台怕政治不正確《大時代》重播再成熱話,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馬傑偉曾出版《電視與文化認同》一書,剖析該劇的政治隱喻。馬傑偉教授接受《壹錘定音》專訪,講到他當年訪問《大時代》製作班底時,得悉劇本原來的四個方案,並分析每個方案背後的濃厚政治意味。
馬教授形容,《大時代》的監製韋家輝和編審曾謹昌是當時的黃金組合。透過訪問《大時代》製作人員,他得悉該劇劇本原本有四個方案,當中更有明顯的政治隱喻。頭三個劇本先後因個別原因不獲電視台接納。
方案一是借用當年坊間推崇的社會學學家Alvin Toffler的理論,用大量資料刻畫時代趨勢及97後香港的變化。馬教授指當時考慮到羅列數據會「悶死人」,方案最終被否決。
方案二是97年香港回歸後股市大跌,原因是基於當時港人恐共心理。馬教授指,當時《財富》雜誌也曾稱香港會在97年滅亡,製作組就借港人焦慮,演出股市大瀉的戲劇,「好明顯政治不正確啦,雖然TVB當時冇咁『河蟹』,但都會避忌下,最後都ban咗!」
方案三是香港附近一個核電廠爆炸,明顯影射大亞灣核電廠。1986年有104萬個巿民簽名反對興建核電廠,唯工程仍於翌年開始,1994年落成。馬教授認為,如黃金時間的電視劇拍出核電廠爆炸,市民面容潰爛,幅射一波波走過香港的畫面,將會非常具戲劇性,相信收視會同樣高企。然而方案也因政治不正確而作罷。
方案四亦是最終採納的方案,馬教授形容是「反其道而行」,描述94年香港股市於「大奇蹟日」大升,是四方案中最政治安全的一個。
但馬教授指出,創作人感應到香港社會的集體心理,將焦慮轉化為座丁蟹、方進新和方展博等性格鮮明的人物,透過劇情牽動觀眾心靈。
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news/20150424/53668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