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係人地xanga copy返黎 lol
(法新社巴黎 二日電) 荷蘭 雜誌「青春期」今天公佈的研究報告顯示,科學家證實,家有青少年的父母長久以來的懷疑是對的:青少年的生活步調確與其他人不同。
研究報告顯示,生理時鐘的作用使得青少年成為夜貓子,因此其中大部分人可能無法獲得足夠的睡眠,學校表現也不盡理想。
澳洲 研究人員指出,青少年每日平均缺乏一小時以上的睡眠時間,也必須比自然睡眠節律設定的時間提早兩個半小時起床。
研究顯示,生理週期「睡眠偏好」屬於深夜型的中學學生,在學表現較差,也較常感到沮喪與不快樂。
報告主要撰寫人澳洲旋濱大學教授華納解釋道:「每個人體內都有不同的遺傳體質,決定個人成為早起的雲雀或夜貓子。」旋濱大學位於澳洲霍索恩。
華納接受法新社訪問時指出,孩童一旦邁入青春期、體內荷爾蒙開始改變,就會開始晚睡,如果可以的話,也會晚起。
她說,大部分研究中的學生都屬於「晚間型」。
華納表示:「青少年發現,他們晚上的時候最為清醒,毫無睡意,也因此他們覺得開學後要獲得足夠睡眠十分困難。」
關鍵是褪黑激素。這是一種能夠提醒人體何時需要休息與睡眠的荷爾蒙。在孩童進入青春期時之際,褪黑激素在晚間釋出的時間會愈來愈晚。
她說,環境也會造成青少年睡不飽。
光線會讓褪黑激素的分泌量降至最低。而頻繁使用電腦也會使青少年過了正常就寢時間仍然保持清醒,即使已經熄燈。
華納建議:「父母能做的一件事,是在睡前一小時就調暗燈光、關上電腦與電視。」
華納與兩名同事,比較了三百一十名學生在學與休假時的睡眠模式。
這些青少年休假時的睡眠時間超過九小時,不過上學時平均睡不到八小時。
研究指出,「夜貓子型」學生比起「雲雀型」學生,較易對自己持有負面態度、表達不快樂的感受、以及與同學發生的齟齬。
前者也抱怨精神低落,日常生活「受到影響」。
華納表示:「對於上午九時前就開始的課程,我們必須質疑,學生是否能保持清醒與學習。」
先前研究顯示,青少年最適宜的睡眠時間為九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