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719
-
- 注冊時間2004-02-11
- 最後登錄2024-11-17
- 在線時間4603小時
-
- 發帖41012
- 搜Ta的帖子
- 精華9
- 好友元29305
- 閱讀權限66104
- 貢獻值8
-
訪問TA的空間加好友用道具
- 發帖
- 41012
- 好友元
- 29305
- 閱讀權限
- 66104
- 貢獻值
- 8
|
(明報) 07月 28日 星期五 05:05AM 【明報專訊】香港電影有兩種市場,一是所謂傳統市場,另一種是歐美及其他。傳統市場包括了大陸、台灣、星馬以及一些海外華人地區。叫傳統市場,因為在港片好景時,這些傳統市場對港片長期有需求,而且不用看了片才買,願意買片花。正因如此,這些市場的買家多半只憑過去的票房成績,以卡士和片種來出價,他們之所以保守,是因為沒看片便要出價。 任何未有成功過的片種和沒有票房保證的卡士,他們都會壓價,甚至沒興趣,寧願錯過爆冷的機會,也不願冒險。電影創作人或會痛恨他們的做法,認為他們沒讓電影有創新的機會,其實是雙方立場不同。 台灣曾是港片最大的買家,大到一個可以由他們決定卡士和場面的地步。 本地電影公司需要傳統市場穩定的收入來源,減輕投資的壓力,結果是喪失了部分的主導權,甚至要為某個主要市場的喜好而創作,失去了港片的本地風格。 明星制度有傳統市場是十分穩固的,如今天要在大陸上畫,電影不能沒有受內地觀眾歡迎的港星。 非傳統市場除了幾個在國際影展中拿過獎的明星外,根本不在於港片有那些明星。但這些市場對港片的需求不穩定,戲要看過才買,不是不會買片花,但買片合約上會附有保障的條款。非傳統市場的收入,有就有,無就無。 不過,近年嘗試在非傳統市場尋求出路的例子也不少,因為傳統市場一再收縮,明星號召力低但片酬不減,傳統市場開始變了非傳統。 郭繾澂 見講得幾好所以post上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