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 釋析
初唐還有一位重要的詩人就是張若虛(生卒年不詳),他的詩保存下來的只有兩首,但一首《春江花月夜》就奠定了他在唐詩史上大家的地位。
《春江花月夜》採用樂府清商曲吳聲歌舊題。這首詩結合題目從月升寫到月落,交織著青春的美好和人生的離別之情。
詩人把遊子思婦的離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襯托離別之苦;又以江月與人生對比,顯示人生的短暫,而在短暫的人生裡,那離愁就越發顯得濃郁。這首詩固然帶著些許傷感和悽涼,但總的看來並不頹癈。它表現了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對於青春年華的珍惜,以及對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當開闊的。
賞析:
這首詩從月生寫到月落,把現實的情景和詩中人物的夢境結合在一起,寫得迷離恍惚,氣氛朦朧。詩的感情隨著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漸展開、變化,忽此忽彼,亦虛亦實,跳動著,斷續著。有時讓人覺得難以把握,但又覺得有深邃的東西在裡邊,值得深入發掘。這就是人生的短暫,離別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麗。
這首詩的景物描寫,採取多變的角度,敷以斑爛的色彩,很有藝術效果。同是寫月光,就有初生於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覺的月光,有妝鏡台上的月光,有擣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麼富於變化!
*分段釋析: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遶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灩灩」,水波溢滿的樣子。
「甸」,郊野。
「霰(【普】/【粵】 線)」,雪珠。
「汀」,沙灘。
開首這八句,由遠及近,由大及小,描繪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與大海相連。明月就湧生於這無垠的大海之上,萬里的春江,無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繞著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像鋪上雪珠一樣。月色如霜,所以霜飛也就無從察覺;洲上的白沙與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祇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詩人身處江天一色,毫無纖塵的純淨之境,不禁對空中這輪孤月發出奇想:究竟是誰最先在江畔看見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麼時候開始照著人呢?人生代代綿延無已,但江月卻年復一年沒有變化。她可是在等待什麼人嗎?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絕的江水。
****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青楓」,暗用《楚辭•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的典故。
「浦」,河水分叉的地方。《九歌•河伯》有謂:「送美人兮南浦」,因此「浦」暗指分別之地。
「明月樓」,指思婦的閨樓。曹植《七哀詩》:「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婦,悲嘆有餘哀。」
詩人由江邊青楓浦上遠去的白雲,想到扁舟離家的遊子。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
玉戶簾中捲不去,擣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這裡寫思婦想念遊子的情形十分別致,月光無處不在,玉戶簾上是月,擣衣砧上是月。那一輪可愛的明月總是照在她的妝鏡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婦見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擣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簾子捲起來,以便把上面的月光捲去,可是這惱人的月光「捲不去」,「拂還來」。那無邊的月光,籠罩著一切,鴻雁不停地長飛,仍然飛不出無邊的月光去,水底魚龍泛起陣陣波紋,思婦只好托月華來遙寄相思了。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碣石」,山名,在渤海邊上。「瀟湘」,瀟、湘二水在湖南零陵縣合流後稱瀟湘。「碣石瀟湘」,泛指地北天南。
「搖情」,是說即將落下的月亮,搖動起滿樹象徵著離人情意的光輝。
最後這幾句寫落月,落花閒潭,春光將老,隱含思婦青春將逝。在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幾許遊人能乘月而歸。此時明月西下,遊子思婦的一腔離情伴隨月影灑在江邊的樹上。
copy from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8042501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