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78閱讀
  • 0回復

[轉貼]陰濕「是但噏」- 區家麟 [復制鏈接]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離線MatthewB
 
發帖
18722
好友元
17
閱讀權限
18922
貢獻值
3
只看樓主 倒序閱讀 使用道具 樓主   發表于: 2011-07-10
(本文8/7刊於《經濟日報》)

政府操控輿論之心不死,心戰室人才濟濟,手法日趨成熟,值得大家留意。

近日很多重大政策,如國民教育諮詢文件,廢除補選的遞補機制,主事官員都沒有召開記者會,逃避傳媒詰問。記者協會公開批評,政府則回應「林瑞麟曾多次就替補機制與傳媒公開會面」,這類狡猾的回應,要提高警覺。

所謂「與傳媒公開會面」,並非記者會,而是某些場合,例如宴會後、巡視後、會議後,站出來交代幾句,新聞界術語叫 ‘standup’,戲稱「是但噏」。從「心戰」的角度,渴望逃避輿論監督的高員,「是但噏」有五大好處:

一,會面時間長短不定,簡短者,發言後掉頭就走,記者無機會發問,只能當傳聲筒。這種「是但噏」,很多時電視直播,立即「出街」,官員達到目的,又不需認真回應記者問題。

二,「是但噏」由官員主導,新聞官常以時間緊逼為理由,點記者發問,官員啟動錄音機模式,答非所問,顧左右而言他,玩閃避球;記者如想跟進,指出盲點,新聞官眼看勢色不對,即刻欽點另一記者發問;又或「現在是英語傳媒問問題」,轉移視線,替高官消災解難。不若記者會,有較多機會困獸鬥,官員辭窮時也不能隨便拍抬離座。

三,一般「是但噏」,皆極短時間內通知採訪,把靜態新聞變作「突發」事件,令傳媒無從預先準備,特別是電子傳媒,難以在短時間內作出有系統分析,客觀效果是,報道往往突出政府觀點,甚至照單全收。

四,心戰室深明傳媒運作,「是但噏」突如其來,什麼記者能參加這種「會面」?熟悉議題的資深記者多有工作在身,不能隨傳隨到;剩下能趕到現場的,多是新晉記者,甚至實習生,他們未必有膽量提出尖銳問題,正中新聞官下懷。相反,若預先一兩天通告的記者會,傳媒可一早籌備專題,派精銳記者採訪,這正是政府所不想見。

五,官員「是但噏」,前後左右總站著一堆拼命點頭的支持者,以示團結;大家不要天真,這都是精心設計的心戰一部分,總比記者會背景只有一塊死硬的板來得有人氣,能增強說服力。

以「是但噏」代替正式記者會,正是官員不想溝通、不想解釋、不想討論的表現。為什麼還要站出來?因為高官深明大眾心理,電視的魔力,容易令人顯得又高又大;見你西裝骨骨,就以為你高人一等;見你說話,就覺得你講了有意思的話;見到你的樣子,就代表交代過。一個理虧的政策,官員當然千方百計逃避理性討論,以「是但噏」製造肯問責有承擔的錯覺。

「媒體並非反映真實的世界,乃是權貴操控他人感受的手段。」傳播學者Molotch and Lester的話,可引以為鑑。

http://aukalun.blogspot.com/2011/07/blog-post_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