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52920&Pid=2&Version=1131&Cid=721&Charset=big5_hkscs「一代不如一代」?
沈祖堯
最近在報章看到一篇文章,令我感慨萬分。
「生於香港、長於香港,在這裡生活了二十多年……不知是中國人的習俗還是其他原因,『一代不如一代』總是比『青出於藍勝於藍』更具感染力。只要到街上做個訪問,看看市民對『年輕一輩』的感覺,相信『一代不如一代』會以極大比數勝出……並以此作為解釋所有青年問題發生的理由。」(羅健熙、林輝:〈給:我們的長輩〉,《明報》二○○九年四月十一日)
事實上,既是家長又是老師的我不時也會這樣歎息。我們的子女、我們的學生擁有比我們理想的成長環境、比我們優越的學習條件,但為何他們卻成為了「弱不禁風」的年青一代?當我每次看到小學生被老師責罰後便背著書包墮樓輕生、中學生以至大學生因受不了考試壓力而服藥和自殘、年青人初踏入社會工作被上司責難或經不起磨練而變得憂鬱、躁狂等新聞報道時,我總會納悶地問:到底是哪裡出錯?這到底是誰的責任?
文章隨之而來的是年輕作者的控訴。
「從一九七○年代香港經濟起飛以來,『自由經濟』和『自食其力』成了香港精神的兩大核心。我們這一代,自小便學懂『執輸行頭,慘過敗家』的道理,我們也不停被灌輸『賺大錢便是成功人士』的想法,讀不好書賺不到錢那是失敗者。長大一點,當我們開始和你們談『興趣』、談『理想』時,得到的回應總是『理想唔可以當飯食』;但到現在,卻老是聽到你們說年輕人沒理想、沒大志。……你們又說我們沒有捱過苦,抗逆能力和你們相比相差太遠;更年長一點的長輩也不時將抗日、國共內戰時的苦况掛在嘴邊,『再苦也捱過』。實在,我們沒有這些經歷。又再想想,我們到底是怎樣成長的呢?你們對我們簡直是呵護備至,你們常說:『我哋捱過,唔想你哋都要捱』,因此便用盡一切辦法,幫助我們避開所有可能出現的困難挫折,讓我們享盡你們能力範圍內的最大奢華!你們甚至擔心我們不能妥善做好工作,不放心交棒給我們,導致你們到今天仍然不能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但到現在,你們又說我們『抗逆能力差』,說來也是百辭莫辯。」
的而且確,我們為人父母、為人師長的,有時候也未必能朝著正確的價值觀走,走歪了也並不稀奇。毫不自覺地,我們會把金錢當作量度成功的指標,視物質為學識與資歷的必然產品,認為地位和權力比品格和修養更重要。而最令我痛心的,莫過於大學也以學生畢業後的入息作為宣傳的口號。看見報章比較畢業生的平均月入時,我不禁怒氣衝天。假如父母和老師都把高入息視作年輕人頭上的冠冕,那麼,社會上還會有誰來為我們捍衛人權,誰來為我們伸張正義?將來又會有誰來扶弱濟貧?誰來保護環境?誰來弘揚文化?我們的國家還有希望嗎?我們的社會還會進步嗎?
家長們,老師們,別把我們的價值加諸下一代身上,請給他們一點空間去發掘自己的潛力、自己的理想吧!給他們接受挑戰、挫敗的機會;給他們勇氣和支持,告訴他們並不是每個「有為青年」都要獻身金融、銀行、醫療或法律的。請不要把我們自己未圓的夢、未達的目標,寄託在子女和學生身上。
「一代不如一代」?不如說「一代不同一代」,不要抹殺他們的創意和想像力,不要奪去他們探險歷奇的機會,就讓我們的下一代去塑造他們的未來吧!
香港中文大學逸夫書院院長
中大校長